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 页 新闻速递 科研动态 实验室年报
  当前位置:首页>开放交流>开放课题
 
开放交流
学术活动
交流动态
开放课题
访问学者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政编码:100029
电话:+86-10-82998229
电子邮箱:sklole[a]mail.iggcas.ac.cn
开放课题
  

一、实验室开放课题的申请

  1、课题申请书

  2、Application Form for Open Fund Project (English Version)

二、实验室目前资助的开放课题

实验室开放课题重点支持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和合作者利用实验室的实验平台开发新的试验方法和流程,以及利用实验室已经建立的实验研究方法,配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拓展研究领域,加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内外合作者已利用我们的实验室的研究平台,开发出多项新的实验方法和流程。2019年实验室共设置了5项开放课题,其中包含2项前沿课题。总支持经费76万元。

2019年新增开放课题:

SKL-K201901:超镁铁岩大数据研究

西南、华北和华南不同时代的超镁铁岩比较发育,但是,它们似乎有明显的不同:西南主要是大火成岩省类型的,与其有关的矿产主要是铁钛钒矿(如攀枝花、白马、红格钒钛磁铁矿)和铜镍-铂钯矿床(云南金宝山、白马寨岩体等);华北主要有大庙钒钛磁铁矿、高寺台铬铁矿、贺根山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等;华南超镁铁岩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西、浙江几个地区,上述超镁铁岩特征不同,形成机制不同,反映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不同,地幔源区深度,成矿效应不同。本研究拟采用大数据方法对中国若干地区的超镁铁岩进行研究,探讨超镁铁岩形成的规律、地球化学特征、含矿性及产出的构造背景。

SKL-K201902: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扬子地块西缘低δ18O岩浆岩时空分布及构造活动

地球上显著低于正常幔源岩浆δ18O值的岩浆岩是比较罕见的一种岩石,其形成需要特殊的岩浆过程和构造环境。在新元古代中期扬子地块的西缘发生大量的岩浆活动,但目前前人对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岩δ18O的研究微乎其微。本课题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详细的室内研究工作,通过利用岩相学、矿物成分分析、全岩地球化学、SIMS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Sr-NdO-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深入剖析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代表性岩浆岩(特别是低δ18O岩浆岩)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对比其他已发现的新元古代低δ18O岩浆岩以及中、新生代不同构造环境下低δ18O岩浆岩,为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新制约,也为华南陆块在Rodinia超大陆重建中所处的位置提供重要的证据。

SKL-K201903:延边地区中-晚侏罗世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对东北亚陆缘构造属性的制约

东北亚陆缘中-晚侏罗世的构造属性一直存在争议。鉴于此,本项研究以延边地区中-晚侏罗世火成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年代学、岩石组合及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结合区域构造事件、沉积建造以及陆缘增生杂岩的研究成果,查明延边地区中-晚侏罗世火成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进而揭示东北亚陆缘中-晚侏罗世的构造属性。该项研究对揭示中生代期间古太平洋板块在欧亚大陆下的俯冲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SKL-K201904-QY:超深金刚石成因及其对深部碳循环的意义(前沿课题)

超深金刚石特指形成于地幔300 km以下的金刚石,这些金刚石是地球深部碳的重要存在形式,其形成机制不仅是俯冲带碳循环的关键问题,也是地球深部碳循环的前沿科学问题。然而,超深金刚石的成因机制仍存在争议,其根源是对其结晶环境和俯冲带碳的反应动力学过程缺乏深入认知。本项目拟采用多面顶压机与金刚石压腔装置模拟过渡带-下地幔环境,以深俯冲带壳幔反应为研究对象,探索超深金刚石的成因环境,解释其化学成分(异常轻的13C值和极低的氮含量)特征,并结合动力学计算获得俯冲带碳的存留时间和俯冲深度。本项目的研究有望获得深俯冲带碳的迁移和演变行为,帮助理解洋壳深俯冲对地幔碳同位素组成不均一性的贡献。

SKL-K201905-QY:碳酸盐岩与蒸发岩体系成岩作用研究(前沿课题)

全球多个沉积盆地中的碳酸盐岩与蒸发岩体系(如中东的中新生代;中国、北美、欧洲的古生代与新元古代)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该类型储层受大气淡水、白云岩化、硫酸盐还原作用等成岩作用改造明显,因此是开展成岩作用研究的理想对象。本研究拟通过结合传统方法与非传统同位素手段开展精细的成岩作用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内容:1)通过MgCa同位素、U-Pb定年等手段建立改类型储层精细成岩作用过程;2)探讨关键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地层MgCa同位素的改造机制与改造量;3)建立精细的储层演化与改造模式。项目的顺利完成可以增进我们对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机制及储层改造方面的新认识。

版权所有 ©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2913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