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4月18日正式批准建设,2007年1月通过科技部验收。2005、2010、2015年连续三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为吴福元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郑永飞院士。实验室目前有固定人员66人,其中研究员37名,正高级工程师3名,副研究员25名。固定人员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负责人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4个;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1个。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手段,通过建立野外稳定实验室,研究中国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物质、结构与状态,认识在固体地球整体行为中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实验室在大陆动力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有显示度的成果。在开放与流动管理机制下,发挥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交叉融和优势,形成了学术自由与开拓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和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队伍。近年来,实验室的研究骨干人员主持和承担了多项科技部973和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同时,在“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已经基本完成了相关学科及其配套实验与观测设备的建设。“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
实验室中长期目标是在岩石圈演化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贡献,为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方位开放,实施全新运行机制,聚集和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实现多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使之成为岩石圈演化领域的国际性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吸引、凝聚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地。
实验室将大陆岩石圈的形成、改造和破坏过程与机理作为近期研究重点,主要包括:
(1)以华北克拉通为代表的早期大陆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2)以华北东部为代表的大陆岩石圈的改造与破坏过程;
(3)以大别-苏鲁-秦岭-柴北缘与青藏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代表的大陆深俯冲过程及壳-幔相互作用;
(4)以北方及中-东亚造山带为代表的增生型造山作用与大陆增生;
(5)以喜马拉雅型造山带为代表的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山根形成与演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