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岩石圈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5月获准对国内外开放,于2005年4月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综合性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室,本实验室将根据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框架,立足于岩石圈演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重大科学问题,以地球深部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主线,系统解剖大陆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为岩石圈形成演化理论的发展做出创新性贡献,并带动国内岩石圈研究的整体发展。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手段,通过建立野外稳定实验室,研究中国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物质、结构与状态,认识在固体地球整体行为中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为固体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建立做出创新性贡献。
实验室中长期目标为:在岩石圈演化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贡献,为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方位开放,实施全新运行机制,聚集和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实现多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使之成为岩石圈演化领域的国际性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吸引、凝聚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地。
实验室近期研究重点为:大陆岩石圈的形成、改造和破坏过程与机理,包括:
(1)以华北克拉通为代表的早期大陆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2)以华北东部为代表的大陆岩石圈的改造与破坏过程;
(3)以大别-苏鲁-秦岭-柴北缘与青藏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代表的大陆深俯冲过程及壳-幔相互作用;
(4)以北方及中-东亚造山带为代表的增生型造山作用与大陆增生;
(5)以喜马拉雅型造山带为代表的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山根形成与演化机制。
实验室拥有四大实验观测系统,即:
(1)岩石圈物质成分与性质分析测试系统,包括物质成分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成分和结构微区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等;
(2)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主要包括用于对天然地震的长期观测和对人工地震的即时观测的野外流动地震台阵;
(3)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可进行14C、U系、39Ar-40Ar、U-Pb、Rb-Sr、Sm-Nd、光释光定年等同位素年代测定;
(4)数据处理计算系统。实验室设备先进,分析测试数据达到国际水平,基本满足岩石圈演化研究的需要。
为了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科学家在岩石圈演化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室特设立开放研究基金,欢迎国内外科学家申请开放课题进行研究。
实验室将择优支持具原始创新研究的课题申请;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和博士后的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
被批准开放课题的经费主要用于分析测试、论文出版、专利申请、野外出差等科研活动。鼓励利用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条件开展实验研究。
课题执行期间,课题负责人属本室客座研究人员,享受相应待遇并应遵守实验室有关规定。
开放课题的研究成果归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时署名单位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OO五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