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 页 新闻速递 科研动态 实验室年报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速递
 
2009年度联合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作者:   |   发布时间:2010-02-09   |   【打印】 【关闭

2010年元月8日至11日,由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2009年度联合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各依托单位领导、各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及部分科研骨干140余人参加了会议。参会的重点实验室有: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元月9日上午8:30,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南京大学科技馆国际学术交流报告厅正式开幕,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院士分别为大会开幕式致辞。陈骏校长首先表达了对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构想的肯定和期望,并对该“联盟”构想的提出和倡议者表示赞赏和敬意,强调和充分肯定了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各重点实验室进行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校区建设等方面的新情况和新进展。

朱日祥院士指出,本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不仅是实验室建设的“ 联盟”,更应该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学术研究的联盟、人才培养的联盟和科学发展上的联盟。各实验室应以和谐、轻松的姿态参加交流和迎接科技部五年一度的评估。朱日祥院士认为,目前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各重点实验室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实验设备条件,今后应更加注重有国际影响力和具开创性学术工作的开展,走开拓创新和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新道路;各重点实验室和学术界应以更为开放、更为包容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态度来从事和对待科学研究与竞争。

简短开幕式后,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9日上午和下午,八个重点实验室主任分别作了年度工作报告,并回答或接受了学术委员、参会代表的有关提问或建议。在10日和11日两天里,八个重点实验室科研骨干进行27场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11日上午,三位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就青藏高原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莫宣学院士)、华北克拉通的形成(翟明国院士)、和华南大陆岩石圈前寒武纪形成和显生宙再造(郑永飞院士)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9日下午主任工作报告后和10日晚,“联盟”各实验主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和部分科研骨干还召开了专门的座谈会,研讨重点实验室联盟的战略定位、组织形式和未来发展。许多学术委员会的委员还分别对各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咨询意见。

朱日祥院士传达了科技部领导对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工作的肯定。同时也认为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实质性的合作和联合仍有待进一步开展。他指出,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今后能否顺利开展工作以及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共享发展和交叉联合,我们必须对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真研讨:1)“联盟”的战略定位;2)“联盟”的结构;3)“联盟”的功能;4)“联盟”的运行。朱院士对上述四个问题提出了初步设想。学术委员会委员们围绕上述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张国伟院士指出,“联盟”的定位决定“联盟”的发展方向,“联盟”不仅是学术委员会的“联盟”,实验室主任的“联盟”,还应有学术研究等各方面的“联盟”,并应在以下二个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1)把握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结合国家需求和国际形势,提出能引领国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并能以咨询报告等形式发布出来;2)加强各重点实验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管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

陈毓川院士指出,“联盟”应有初级目标和长远目标。长远目标应是在为固体地球科学的学术研究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向科技部相关部门提出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建议。初级目标是加强各重点实验室之间的相互交流、交叉和补充。交流方式可以多方面多形式进行,如简报、网络和会议等。以促进各重点实验室之间的交流、 交叉和互补,并可联合申请国家级大项目。应充分发挥各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的作用,让各学术委员为实验室的发展方向把关,而不仅只是开个学术委员会而已。若是如此,“联盟”会议的功能便代替不了学术委员会议的功能。所以,今后的联盟会议之前,会务组织部门应讨论出初步议题,以促进讨论的充分有效性。

裴荣富院士认为“联盟”应着力于解决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并立足国家需求,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避免脱离地质实践的实验工作,特别是要力促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他同时强调各实验室要充分体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李曙光院士指出,各学术委员不能强求“联盟”实现众多现阶段难以实现的期望。但是,“联盟”现阶段至少可以在人才交流和流动方面做出实际工作,如能否商议出可行的方法,让至少博士后阶段的人才在各重点实验室之间交流起来,也可以研究合适的方法,让准备留室的人员到其它实验室交流二年左右,以解决困扰中国学术界多年的”近亲繁殖”现象。当然,具体的人才交流方案仍需详细讨论才能得以制定。

莫宣学院士指出各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应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否则其存在的必要性可能受到质疑,而重点实验室“联盟”的作用中最重要的两点:1)在科学研究上集中各实验室的力量,进行多学科、多领域攻关;2)发挥出科学研究上的高层决策作用。

郑永飞院士认为,“联盟”会议中应解决如何提高会议效率问题,学术委员应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形式可以多样,如填写咨询建议书、书信和电子邮件等。他同时指出,今后的联盟会议可以事先征集问题,大家会前就作些准备,再在会上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展开专题讨论,除讨论具体的科学问题外,也应讨论未来科学研究的方向,引领学科发展的前沿,开展自主创新。

蒋少涌教授认为,“联盟”的一个优势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今后应在科学研究方面就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或研究领域,充分利用自主研究基金,开展联合攻关。他建议,鉴于联盟八个实验室中有七个实验室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长期在华南开展研究工作,并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员开始转向关注华南的重大地质问题,各实验室是否可以集中部分自主研究基金,设立统一的华南研究大项目,内含多个自主研究重点课题,同时配套设立部分重点开放课题,引导和鼓励联盟实验室以外的有志于华南地质研究的科研人员来共同参予联合攻关。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向科技部和基金委申请设立非竞争性的华南地质与矿产资源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或研究专项,通过强强结合、多学科交叉和联合攻关来实现华南地质研究新进展和找矿新突破。

胡瑞忠研究员认为,“联盟”中的各重点实验室应培养和总结共同兴趣,在联盟中共赢,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并提出三点建议:1)加强人才交流,减少“近亲繁殖”;2)加强实验技术平台的共享、共建和开放,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3)瞄准国家目标,共同承担国家任务。

成秋明教授认为“联盟”的功能应该明显强于单个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应能解决或帮助解决各实验室的一些自身难题。所以各实验室参会前应有自己的提案。此外,联盟的功能应有三个层面:1)政策规划层面:成立一个统一的学术委员会,加强政策影响力,如能否让科技部不评估或减少评估频率等;2)研究方向层面:制定或引导各重点实验室的主导研究方向;3)解决各实验室的困难、问题层面:能否通过学术委员会提出综合提案,提交至主管部门,以促进相关问题或困难的解决。

徐义刚研究员就人才流动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二点建议,认为人才的流动不仅是博士后的流动,还应拓宽至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中,各依托大学应向相关研究所多输送优质本科生,而设立青年人才基金,鼓励和帮助年轻人发展应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点。他提议,联盟今后是否可以考虑设立針对35岁以下的年轻人的优秀青年人才奖,以鼓励在上一年度中取得优秀学术成果的实验室青年人才。

张立飞教授认为“联盟”会议的日程可以适当缩短,但主任报告必不可少,学术报告可删减,实验技术交流会可同时进行并设立分会场,而会议的形式可更灵活。

孙卫东研究员、赵越研究员、王清晨研究员、周永章教授、杨树锋教授、华仁民教授、魏春景教授、朱炳泉研究员、杨振宇教授、陈江峰教授、马东升教授、、许继峰研究员、刘家军教授、毕献武研究员和赖勇教授等分别就“联盟”的战略定位、结构、功能和运作等方面发表了看法,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最后,朱日祥院士从“联盟”的战略定位、组织结构、主要功能和运作等方面对讨论内容和结果作出归纳和总结:1)“联盟”的定位:“联盟”是一个包容的、非排他的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在保持传统学术委员会功能的基础上促进各重点实验室从过去的开放、交流向交叉和融合的飞跃, 促进更多、更大科研成果的诞生;2)“联盟”的结构:应由指导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组成,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由轮值实验室主任担任,执行委员会由各实验室办公室主任组成,执行秘书长为轮值实验室办公室主任而不应由学术秘书担任。执行委员会应有专职秘书一人,从事“联盟”的网站建设、充当日常联系人和协助执行秘书长完成其他工作;3)“联盟”的功能:现阶段“联盟”的功能不能承载太多,但至少包括实验室间的交流功能(主要以实验室主任的工作报告的形式)和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功能(包括实验技术人员的交流,但具体方式需进一步讨论);4)“联盟”的运作:执行委员会负责日常联络事务处理,“联盟”会议日程应保持高效并节约时间,会议在两天内完成,大致安排如下:第一天主要为各实验室主任报告,每个主任口头报告时间30分钟,学术委员等提问和讨论30分钟左右;第二天上午在完成主任报告后,进行专题讨论,轮值的实验室主任要在事先与各实验室沟通的基础上准备好提案;第二天下午进行联合学术委员会会议,对“联盟”各实验室问题、困难等进行集中讨论。实验技术交流会另择时间单独召开。两个会议都推行不接不送的规矩。

会议还决定,“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第三届学术委员会联合会议将于2011年元月的第一个周末在贵阳召开,由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具体承办。

版权所有 ©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2913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