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 页 新闻速递 科研动态 实验室年报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速递
 
肖文交、孙继敏等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作者:   |   发布时间:2013-01-21   |   【打印】 【关闭

2013年1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习近平主持大会。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宣读奖励决定。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授予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奖项目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77项,其中:一等奖3项(通用项目2项,专用项目1项),二等奖74项(通用项目61项,专用项目1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12项,其中:特等奖3项(通用项目2项,专用项目1项),一等奖22项(通用项目13项,专用项目6项,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87项(通用项目144项,专用项目43项);授予5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我室肖文交研究员、孙继敏研究员等完成的项目“中亚增生造山作用及其环境效应”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编号:Z-104-2-02),特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获奖项目简介:

岩石圈变动及其环境效应是地球系统科学的前沿领域。中亚岩石圈经历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效应,是当今研究圈层相互作用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区。然而在增生造山动力学作用方式及时限、构造-气候相互作用等方面存在争议。因此,中亚增生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是理解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对推动岩石圈构造变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解剖内蒙古地区晚古生代末增生杂岩组合,厘定增生楔-增生楔拼贴作用;剖析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相特征以及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揭示多岛洋拼贴古地理-构造格局;

(2)首次在我国西天山发现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榴辉岩,确认其原岩为俯冲杂岩,提出“早期同俯冲逆冲-晚期同碰撞反逆冲”折返模式;

(3)论证7-5百万年以来是中亚造山带发生构造复活、地壳缩短的重要时期,提出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同期开始类似现今的干旱环境,从圈层耦合的角度,论证了新生代岩石圈构造变动的环境效应。

这些创新性成果不仅解决了国际学术界关于中亚增生造山作用方式、演化时限等长期争议的重大问题,而且还为研究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动及其环境效应、解决构造-气候相互作用争议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20篇核心论文被SCI他引1056次,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727次。4篇代表作被ISI认定为Top1%论文,有关陆内变形及其环境效应成果发表在Science。应邀在多个国际刊物担任编委,3名获奖人均进入ISI全球地学高引用率科学家排名录。2人分别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均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版权所有 ©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29136号-4